300年絕技重現 海外華媒山西高平親歷琺華技藝“重生”

晉城6月26日電 (記者 李庭耀 楊杰英)“琺華器形精美、色彩明艷,非常高雅,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偉大創(chuàng)造,這一中華藝術瑰寶讓我的心靈受到震動。”26日,在山西晉城高平琺華藝術館,巴拿馬《拉美僑聲報》總編輯張雪云如是說。

26日,來自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意大利、德國等國家和地區(qū)的30余位海外華文媒體高層、記者編輯走進高平,被琺華藝術深深震撼?!罱苡?攝

  當日,“晉城故事 世界聆聽”2025海外華文媒體晉城行采訪活動正在舉行。來自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意大利、德國等國家和地區(qū)的30余位海外華文媒體高層、記者編輯走進高平,被琺華藝術深深震撼。

  琺華是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陶瓷器,它傳達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神特質和審美取向,飽含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,是世界陶瓷史上的東方瑰寶。

琺華是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陶瓷器?!∥淇〗?攝

  高平琺華藝術館內陳列的琺華造像吸引了海外華文媒體記者的眼光。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、三晉工匠、“山西三寶·高平琺華”創(chuàng)始人、高平市琺華藝術研究院院長張勇勇介紹,高達1.85米的《文殊菩薩乘青獅》造像,其懸空式燒制技術突破了古代琺華造像技藝的最高境界。

  琺華萌芽于宋、金,興盛于元,明,上承唐宋三彩余韻,莊嚴華美,釉色絢爛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琺華器物和燒造技藝經歷了明代的繁華盛大,后因其燒造技藝復雜、審美觀念更迭等原因,由盛及衰,至清雍正基本斷燒。

琺華萌芽于宋、金,興盛于元,明,上承唐宋三彩余韻,莊嚴華美,釉色絢爛。 武俊杰 攝

  2009年,張勇勇開始探索恢復琺華制作技藝。為了攻克復燒難題,他四處奔波,從形體設計、塑形、調配釉料、結構處理到燒窯,歷經無數次試驗,終于重燃琺華窯火,成功復燒失傳300年的琺華。

  與此同時,高平市動員全市能工巧匠,組織專業(yè)團隊開啟復燒琺華之路,從古文典籍中尋找琺華彩的出處,通過科學方法從殘片痕跡中推演燒制工藝,最終讓琺華燒制技藝得以重現。

  張勇勇介紹,琺華器胎體全部是手拉坯,然后采用彩畫技藝中的瀝粉方法,在陶胎上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,再分別用黃、綠、紫釉料添出底子和花紋色彩,入窯燒成,全程純手工制作,懸空式作品還需要根據力學原理提前進行塑形和構造。

  為讓琺華技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,張勇勇將傳統(tǒng)琺華工藝與文創(chuàng)、文旅、文博產業(yè)有機結合,打造了高平琺華田園綜合體。這里的琺華藝術館、高平非遺館等陳列展館,為琺華文化的弘揚傳承搭建了重要平臺,也成為高平靚麗的文化名片。

  同時,還打造了極具特色的帳篷露營地、果蔬采摘園、休閑垂釣園、燒烤餐飲等新業(yè)態(tài),形成集旅游度假、戶外露營、田園采摘、美食品嘗、研學交流、團建拓展于一體的農文旅項目。

  目前,高平琺華器已形成五大類產品體系,涵蓋傳統(tǒng)藝術、炎帝文化、現代文創(chuàng)等方向,年產量突破1萬件,帶動就業(yè)超百人,年產值達2億元左右。這些器形既有藝術價值又具實用性,讓琺華藝術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

來源:中國新聞網